荷兰大臣上演“半导体罗生门”:冷战法律狙击安世,欧洲车企埋单?

10月19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就安世半导体事件的表态,与法庭文件、行政命令及事实形成尖锐对立——这场裹着“保护欧洲技术”外衣的政治操弄,实则暴露了其借冷战法律狙击中企、却将欧洲车企推入供应链危机的荒诞现实。

“保护欧洲技术”?一场精心设计的叙事陷阱

卡雷曼斯大臣声称干预是为“防止欧洲芯片技术依赖外国”“规避资产转移风险”,但安世半导体的实际情况,直接戳破了这套说辞。

全球分工现实被刻意无视:安世核心晶圆制造留在德国汉堡,封装测试布局亚洲,本是半导体产业高效协作的典范,却被曲解为“资产转移”——难道荷兰政府无视数十年全球化进程,仍困在重商主义旧时代?

更讽刺的是所谓“风险源头”:中国境内12英寸车规晶圆代工厂(WSS),实为欧洲客户提出的“China for China”本土化战略,由德籍首席运营官主导规划,签署全由欧洲高管负责;闻泰作为控股股东审议时,关联方依法回避,全程合规,何来“独断专行”?

技术层面更无“转移”可言:安世从恩智浦分离时,仅掌握6-8英寸分立器件技术,如今WSS的12英寸、IGBT等先进技术是双方共研成果,知识产权共有,更让安世新增了此前并未掌握的IGBT工艺平台——这分明是技术增强,何来“单方面转移”?

动用《物质供应法》:一场穿越时空的法律闹剧

大臣声称启用该法是出于“关乎荷兰和欧洲经济的重大利益”,这番冠冕堂皇的说辞在法律依据和实际后果面前显得格外苍白。

《物质供应法》是一部源于1952年冷战时期的紧急状态法,旨在应对战争等极端危机。在安世半导体持续正常运营、未出现任何供应中断的情况下,动用这部尘封多年的法律,不禁让人质疑:荷兰是回到了冷战时代,还是陷入了某种法律幻觉?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荷兰政府的干预已经直接引发了欧洲汽车制造业的普遍担忧。多家行业媒体报道显示,汽车制造商担心安世的僵局会导致其供应链出现短缺——这恰恰正在损害欧洲核心产业的利益。大臣口口声声要保护的“欧洲经济重大利益”,正是在他自己的操作下遭受重创。

“纯属巧合”?美荷联动的精准“巧合”

大臣信誓旦旦地否认荷兰政府行动与美国制裁有关,但时间线和已有信息构建的证据链让这个“巧合论”显得格外脆弱。荷兰政府的行政指令与美国商务部扩大针对受制裁实体“50%穿透规则”的实施,均在2025年9月30日当天发布。如此精准的同步,堪比精心排练的双人舞,用“巧合”来解释简直是对公众智商的侮辱。

此外,根据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公布的法庭文件,在2025年6月12日美荷官员的会晤中,美方已明确要求安世半导体“中国籍首席执行官必须更换”才能获得制裁豁免。这证明荷兰政府在行动前数月就已深度知晓美方意图并进行了充分协调。所谓的“独立决策”,不过是一场早已写好的剧本。

司法独立?行政权力碾压司法的现场实录

大臣信誓旦旦地声称司法裁决与行政命令是分开的,但现实却上演了一出行政干预司法的活报剧。在10月1日下达行政命令后,荷兰经济部随即以“利害关系人”身份向企业法庭发函,明确要求法庭“尽快处理”并“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决定”。这种来自行政部门对司法审理时限和方向的直接要求,无疑是对司法独立性的公然挑战。

而从9月30日行政冻结,到10月7日完成CEO更替、股权托管等全部核心裁决,整个过程仅用了7天。对比欧洲同类案件平均三个月左右的审理周期,这种“神速”不得不让人质疑:这究竟是司法效率的奇迹,还是政治压力下的妥协?

结语:谁在真正损害欧洲利益?

当政治操弄穿上“国家安全”的外衣,当司法独立沦为行政权力的提线木偶,当全球产业分工的基本规律被政治偏见扭曲,卡雷曼斯大臣的这番表演既揭示了某些国家在半导体领域的焦虑,也暴露了其不顾盟友利益、一味追随霸权的真实面目。

最可悲的是,被供应链问题困扰的欧洲车企,成为了这场政治游戏的最直接受害者。或许有一天,历史会记录下:真正损害欧洲利益的,从来不是正常经营的企业,而是那些被地缘政治蒙蔽双眼的决策者。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https://m.xdyinyueqf.com/8233.html

(0)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5小时前

相关推荐